close

櫻桃園文化成立一週年之際推出俄國當代小說《把我埋在牆腳下》,我們從經典跨向當代文學閱讀的第一步,選擇了俄國新銳作家薩納耶夫的童年回憶小說,這部獲得俄國勝利獎、俄國布克獎決選、《十月》雜誌最佳首作獎的小說,改編成電影大為轟動,出版八年口碑長銷至今已逾五十萬冊,堪稱俄國書市二十一世紀的最大傳奇。

 

幸福的童年個個相似,不幸的童年樣樣不同

把我埋在牆腳下-書封(書衣)  眼尖的讀者應該會發現這句標題是模仿托爾斯泰的小說《安娜‧卡列妮娜》的第一句話來的,托爾斯泰對於幸福家庭的探究達到了藝術的高峰,而薩納耶夫作為一個初登文壇的年輕作家,在這個題材上也讓大家刮目相看。

小說背景在蘇聯時代後期的莫斯科,小學二年級的沙夏以童稚的眼光看這個破碎的家庭──爸爸跑了,媽媽跟了別的男人同居,只有凶巴巴的阿嬤、愛裝傻的阿公和生不完的病陪伴他,他傻里傻氣地敘述自己的不尋常家庭生活,與阿嬤的互動好笑感人之餘,流露出傷痛又純真的幻想。我們看到撫養他的那位蘇聯阿嬤,在大時代洪流的殘酷沖刷下,變得多麼可怕又可憐,她對孩子的畸愛或許不單是性格使然,而是從當時的社會、家庭、婚姻、教育等問題泥淖中生長出來的。這裡面所探討的家庭問題,可以說承襲了托爾斯泰的藝術傳統。

 

這裡的幽默是黑色的

這部小說不單在銷量上創造了俄國文學的新局面,同時也以自己特有的風格帶出經典文學的傳統,除了托爾斯泰,我們還看到脫自果戈里的笑不時從小說的對話中跳出來,那是一種含著淚水的笑、黑漆漆又沉甸甸的笑。

小說談的是親情與幸福的可能,但整體上卻是以不幸的生活來描繪,包括疾病、無父的單親家庭到無父母的隔代教養家庭,心智不健全到瘋狂到死亡,通篇充滿了「缺無」的乏力感,其中唯有童真的幻想彌補了一切,以幻想生出的狂歡填補了「漏洞處處」的生活。正是有這樣的幻想,彈出的幽默曲調,讓這段滿是陰鬱灰暗的童年時光增添了許多耀眼的色彩,讀來不會覺得過於沉重,又不失發人深省之用意。

 

《把我埋在牆腳下》不僅是一部家庭小說,也是時代小說,以小男孩的角度從家庭病徵映照到時代的問題,是它在文學上的成功之處。雖然台灣與俄國的時空背景有所差異,人性上的情感投射卻是可以心靈相通,當我們飛到俄國去採訪作者薩納耶夫,他也很好奇:這本描寫這麼絕對的俄國式,甚至蘇聯式家庭關係的書,台灣讀者會怎麼來理解和看待。

接下來就留給我們的讀者來評價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s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